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嵩山街道小鎮村拓寬鄉村振興思路,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日益彰顯的體育特色和人文優勢,以實地調研、線上聯系等方式,因地制宜探索打造“運動小鎮”產業品牌,連續2年集體經濟收入、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漲幅達到48%、60%,形成高標準落實、高站位推進的鮮活樣本,相關做法被新華網、農民日報等媒體報道。
“思想對標”錨定航向。余村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支部帶頭作用和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針對建制調整后,各自然村發展盲目、項目同質化、自然資源浪費等問題,以強烈的政治意識把穩“競進之舵”,充分發揮村黨總支牽頭抓總作用,帶領4個自然村合作社黨支部反復學習論證余村踐行“兩山”理論的發展經驗,組織黨員逐戶走訪征求意見,收集村莊歷史文化、資源稟賦、風情民宿及周邊資源等信息,形成百余頁小鎮村走訪調查實錄材料,謀定走綠色生態、錯位競爭、特色發展的路子,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的高水平轉化。大力開展“兩清三化”行動、“三資”清理行動,將350畝低效農用地、7處閑置集體房屋、89棟閑置民房“建檔入賬”。同時依托120余家共富黨建聯盟成員單位,定期開展“聯黨員、聯群眾、聯單位、聯項目”活動,創建“家聯盟”微信平臺,實時推送單位資源信息,全力推動對接合作,邀請20余名專家人才擔任“共富合伙人”,引進帶動晟仙花海、輕體網球基地、窖藏餐廳等13個項目落地,吸引社會資本4100余萬元。
“產業對標”篤定前行。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學習余村“軟硬件”雙向發力,讓共同富裕寫下生動注腳。一是做好規劃,穩固“底盤”。聘請中央美院和山東大學專業團隊等開展為期半年的沉浸式調研,針對擁有玉皇山、五渚河等山水自然優勢和近郊區位特點,就產業的進一步提升,堅持運動發展與生態保護建設有機結合,確定了“一軸兩環六區”的規劃布局,即以輕戶外運動體驗為軸,以環湖自行車和環山自行車賽道為兩環,以賽事活動區、戶外營地區、親子體驗區、水上運動區、田園康養區、鄉村體驗區為六區,根據片區內的自然特色優勢,沿途布局打造星河樂園、國家級山地自行車賽道等30余個產業節點,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運健學”于一體化產業綜合體,打造新型運動產業園區,推動特色運動小鎮不斷轉型升級。二是提升硬件,“強壯筋骨”。統一實施河道治理、旱廁改造、清潔飲水、網絡覆蓋、天然氣入戶等為民服務工程,栽種樹木2000余顆,清理垃圾3.2噸,建設生態休閑公園、環湖步道6處,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打造開放式“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設鄉村書房、信用超市等13個功能服務區,為游客、村民集中提供服務。優美的環境、便利的生活、周到的服務吸引了《村頭村委》《小城故事多》等一眾文藝作品駐村取景。
“品牌對標”行穩致遠。學習余村“宜學宜居宜旅”鄉愁產業和品牌農業,借助獲評山東省體育服務綜合體、山東省體育產業示范鄉村的有利契機,小鎮村和4個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了旅游文化發展公司,聘請專人策劃活動、宣傳推介、開發游線,打響“品牌”,深化“運動小鎮”發展內涵。目前已經舉辦戶外婚禮、篝火節、風箏節、企業團建等各類活動75場次,承辦全國山地自行車等各類賽事30余場,吸引窖藏餐廳、遇圓星居民宿、善若社工等一批項目及社會組織紛紛入駐,村內閑置房屋租金由每月300元漲到600元,年吸引游客近5萬人次。為了讓人氣流量轉變為村民致富“能量”,黨總支將村民優質小園菜、手工品等進行記錄,在活動、賽事舉辦期間,聯合特色商家、愛心企業、品質農戶同步開辦“共富市集”,創新“信用購”購物模式,游客、村民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村務工作等獲得的信用積分,可享受限時打折、小額免單等優惠服務,公司采取攤位費減免、服務置換等方式補貼商戶,實現信用治理和助農惠農互利共贏。
經驗啟示:村莊發展是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注力的長期過程,要注重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打好“組合拳”。對內舉旗定向、凝聚共識,帶領黨員群眾深挖潛力、找準突破口;對外聯結各方、集聚力量,通過共同合作和資源共享賦能村莊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走好強村富民之路。
(記者:于寧 史雅斐 編審:劉觀達 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