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威海市凝心聚力、砥礪前行,扎實推進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建設,海洋發展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涌現出了許多社會公眾關注的新聞熱點。經網絡投票與專家評選,評選出2023年威海市十大海洋新聞,現予以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1.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刊發長篇文章丨《威海:奮進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
2023年5月4日,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刊發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孔凡萍署名文章《威海:奮進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威海市錨定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目標,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科學轉型用好傳統優勢,創新突破搶占發展先機,不斷集聚壯大海洋發展新動能,奮力爭當海洋強國建設排頭兵。
2.“威海海鮮”品牌叫響全國
走遍四海,鮮在威海。威海市海洋發展局持續實施“威海海鮮”品牌提升“七大行動”以來,積極引導水產企業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順應國內外市場新變化和新需求,從全國、山東省和威海市三個維度,“線上+線下”兩個方向布局,借助各級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推廣渠道,開辦“威海海鮮”抖音號,依托城市巡展和電商平臺展示,在省內六地市地標聯動亮燈,強化供采對接,促進市場開拓,促成與京東集團全面深化戰略合作,進一步叫響了“威海海鮮”品牌和產品,創造了豐厚和長效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企業效益。
3.威海榮獲“中國海洋預制菜之都”“中國海洋種業之都”稱號
2023年3月2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印發文件,授予威海市“中國海洋預制菜之都”“中國海洋種業之都”區域特色品牌稱號,海洋預制菜和海洋種業領域兩項“國字號”榮譽稱號同時花落威海。
近年來,威海市建立預制菜產業聯盟,聚焦海洋特色預制菜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已擁有海洋預制菜企業超4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43家,培育了包括好當家集團、赤山集團、石島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產品市場遍布國內以及韓國、日本、美國、歐盟等89個國家和地區,海洋預制菜產業入選全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省內首個海洋預制菜保險落戶我市。
威海市以創新創制為動力,強化基礎性研發,鞏固優勢品種,提升常規品種,擴展特色品種,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海洋種業體系。2023年,山東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單位獲批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總數達7處、數量全國最多。
4.威海海洋開放合作“朋友圈”不斷壯大
2023年威海市秉持開放合作原則,招引一批高規格重量級涉海會議在威海召開,威海海洋開放合作“朋友圈”持續拓展。
2023年9月22日,東北亞海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威海市開幕。大會以“綠色引領·數字賦能”為主題,東北亞地區地方政府聯合會會員省、涉海國際組織、行業協會、教育科研機構和企業界代表共約300人參加了本次大會,共同探討海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
2023年12月19日,2023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交流大會在威海南海新區召開。來自自然資源部、山東省海洋局、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部門高校代表以及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有關分支機構、會員單位負責人等500多人參加。與會專家圍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發展規劃、科技創新、技術成果應用等方面進行了交流,威海和溫州市洞頭區分別做了案例分享,為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發展提供經驗支撐。
2023年12月25日,2023中國海帶產業發展大會在榮成市召開。來自行政、科研機構、推廣系統、企業界的產學研代表和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從海帶產業現狀、可持續發展、生態養護、質量安全與管理、加工技術革新和高值化利用等多方面探討研究海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5.威海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全國上映
2023年10月8日,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共威海市委宣傳部、中共榮成市委宣傳部、靖海集團聯合攝制,山東火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攝制出品的紀錄電影《大洋追魚記》首映式在濟南舉行。影片記錄了魯榮遠漁267、268金槍魚延繩釣船的船員,在印度洋上生產工作場景和精神情感世界。影片呈現了中國遠洋漁民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和艱辛,聚焦中國遠洋漁業船員勞動群像,是一部中國遠洋人的追夢贊歌。
6.威海仁川中韓“四港聯動”取得重要突破
2023年4月4日,中韓“四港聯動”整車運輸啟動試運行,12月19日,首輛“中韓多式聯運整車運輸項目”貨車駛下中韓客貨班輪入境威海,與現行“海運+空運”運輸模式相比,多式聯運提速近5小時,降低物流成本約30%。近年來,威海已經形成了“夕發朝至、航線密集、運力穩定、空運速度、海運價格”的海上物流優勢,并依托穩定的載體支撐,打通“日韓—威海—歐亞”的雙向國際海鐵聯運物流通道。
7.《威海市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23—2028年)》發布
2023年12月,《威海市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23—2028年)》正式發布,規劃了“1區3帶14群”的海洋牧場發展空間布局,計劃到2028年全市海洋牧場面積發展到180萬畝,市級以上示范區達到60個,養殖海產品產量達到230萬噸,創建一批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具有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海洋牧場,推動海洋牧場建設從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為主向岸海聯動、生態發展、三產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
8.威海市美麗海灣建設和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建設經驗獲評國家級案例
2023年8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名單,全國共有12個海灣入選,威海桑溝灣以“美麗海灣建設的精致模式”為主題,首次申報就以第三名的成績入選,成為我市第一個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威海雙島灣—威海灣區、威海陰山灣—馬欄灣區2個海灣入選第一批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公布全國文化和旅游標準化示范典型經驗名單的通知》,遴選并公布20項全國文化和旅游標準化示范典型經驗,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推薦,威海市人民政府申報的《建設標準化自駕游驛站,鋪就文旅融合“創新路”》典型經驗入選,為山東省唯一入選案例,這是自駕路繼獲得全國第一批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十佳案例后,獲得的又一項國家級榮譽。同時,省政府還篩選推介了一批海洋強省建設典型案例,市文化和旅游局報送的《威海市打造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 塑造濱海旅游新優勢》入選。
9.威海市漁船管控典型經驗全國推廣
2023年3月28日,威海市作為全國唯一受邀的地級市在全國海上執法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近年來,威海市聚焦在冊捕撈漁船、涉漁“三無”船舶、外省籍漁船等“三類船舶”,強化依港管船、依人管船、依技管船,持續推進漁政執法“雙線同管”、捕撈漁船“雙斗同顯”“雙臉同驗”、養殖漁船“雙編管理”等,在冊捕撈漁船休漁期偷捕、涉外違規等行為全面杜絕,周邊海域“三無”漁船及外省籍漁船非法捕撈和鋪設網具等現象明顯減少。同時,威海市探索推動“網絡入海”項目建設,基于三大網絡運營商自身高通量衛星資源,實現船艙內AI視頻監控、海上喇叭廣播對講、IMS應急電話、海上船員上網等功能,全面提升威海漁船管控能力和海洋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全市漁船管控成效顯著。
10.威海市成功獲批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
2023年1月,財政部辦公廳、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支持開展2023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的通知》,公布了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名單,威海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成功入選,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億元。我市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自2016年以來、累計5期獲批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城市,共獲得中央補助資金12.46億元。(來源:威海市海洋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