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威海魏橋新型纖維綠色智能一體化制造生產車間,發現了有趣的一幕:位于車間深處的一條紗線生產線發生“斷線”,紅色提示燈不停閃爍,一旁的工作人員接到指令后絲毫沒有著急,反而淡定完成手中正在推進的工作后,才徑直走到問題紗錠前,有序續接起紗錠。
按理說,紗線生產線出現“斷線”是紗線生產企業的“頭等大事”,且“斷線點”找取時長最快也要半天。這名工作人員為啥如此淡定且精準處置?
“底氣源自‘傳感器’的加入。”威海魏橋科技工業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務波介紹,通過技術改造,公司為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細紗錠子配上“傳感器”,可實時將速度、捻度、效率、千錠時斷頭、產量等數據上傳到智能平臺。根據相關提示,工作人員一分鐘內就能找到問題點位并妥善處理,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如果說“傳感器”的加入,幫助紗線生產端“及時糾偏”,那么分布于生產線各環節的指標預警系統則是確保紗線生產質效穩步提升的關鍵。“每條生產線均具備訂單進度預警、設備狀態預警、質量超標預警、環境超標預警、能耗超標預警等多項功能,所有設備實現數據集成分析,在保證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趙務波介紹。
自新型纖維綠色智能一體化制造項目實施,威海魏橋實現了生產管控、質量在線監測、設備遠程運維、成本在線預算等管理模式的創新,生產效率同比提高30%以上,能耗降低25%以上,萬錠用工降低80%,產品及生產工藝可追溯率達到100%。
一條條直徑不到0.1毫米的紗線,既要滿足強度、透氣、舒適性等指標,也要兼顧節能、環保和碳排放。要在這細細的紗線上做好大文章,離不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科技支持。
近年來,威海魏橋新型纖維綠色智能一體化制造車間配備了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紡織I系統,建立專家知識庫、配棉系統、無縫化纖維區域物流系統,基本實現“無人化”生產,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向“新”而行。
“含綠量”讓經濟發展的“含金量”不斷提升。威海魏橋將繼續堅持科創引領、數字賦能,按照集團“十四五”期間完成紡織全部存量資產智能化改造的整體部署,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為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