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三陽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智能的生產畫面打破了人們對傳統紡織行業的認知——空中吊掛的流水線設備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可自動識別每件衣服的標簽,實時采集產品的生產進度、現場操作、物料傳輸等數據信息。
據悉,該公司投資6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實現了對生產全流程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隨著一臺臺智能化設備“上崗”,產量增長了30%,訂單已排到明年二季度。

技改不僅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更能將原有產業改造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今年以來,我市深入挖掘企業技改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用現代技術改造原有產業,不斷提升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9%,高于全省平均1.4個百分點。
設備更新是實現技術改造的重要手段。“我們牢牢把握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機遇,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通過推動設備更新,帶動工業技改提級,滾動推進‘千項技改、千企轉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介紹,截至9月底,全市已完成設備更新9269臺(套),完成當年計劃的80.5%。
在威海萬豐奧威汽輪有限公司鋁合金輪轂智能工廠,每個機加工單元上都裝上了電子屏幕,實時更新該單元正在加工的輪轂型號、數量、待加工數等。屏幕下,智慧輸送系統高速運轉,準確地將輪轂運到不同目的地。“這個輸送系統就像車間里的‘大動脈’,不僅高效,還能通過智能調度及時補料,確保每臺設備都滿負荷運轉。”公司負責人介紹。
順著生產線往前走,可以看到車間里還添置了不少新設備。人工刮毛刺變為全自動刮毛刺,輪轂在自動刮毛刺機里“走”一遍后變得更加光潔,每班能多打磨200個輪轂;前處理預熱項目正在改造,預計減少50%的蒸汽用量……今年,公司計劃投資5000余萬元,購置機加工單元、機器人、數控車床等80余臺(套),持續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
技改熱潮持續升溫,助推我市企業源源不斷地迸發新活力,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沖刺四季度,我市繼續實行“清單式管理、責任化推進”,全力推動重點技改項目加快實施。同時,聚焦項目落地建設難點、痛點、堵點等問題,主動靠上爭取,積極對接協調,保障工業技改項目早落地、早見效。(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張宇 通訊員 張慶芬/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