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新質生產力開辟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才能加快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讓“新質生產力”之風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帆船破浪前行。
“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有可為。”山東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爭當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開創了“新”意盎然的新局面。
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大國重器頻頻上新,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新興產業加速培育……齊魯大地正處處洋溢著改革的氛圍、傳遞出創新的脈動,為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寫下生動注腳,也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源源不斷的山東力量。
以“新”促“新”,向“新”提質,產業發展活力滿滿。
創新成果不能停留在“實驗室”,而要運用于“生產線”;科技發明不能存放于“書架”,而要走上“貨架”。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才能推動科技創新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近年來,山東堅持把新質生產力培育和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聚焦“十強”產業發展,每年布局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加速培育11條標志性產業鏈創新成果,在智慧交通、云計算、生物技術、海工裝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海洋、農業等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山東制造”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山東在實踐中搶先發力。一方面,從2018年開始山東全面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堅決淘汰落后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大刀闊斧“騰籠換鳥”。依托科技創新,傳統產業突破瓶頸,實現了“老樹”發“新芽”,向“智”躍升。另一方面,不斷積累以工業互聯、智能制造、新能源推廣為代表的新動能增速優勢,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新”而行、能源結構向“綠”轉變,打造新興增長點。一幅產業興、生態美、活力足的高質量發展畫卷徐徐鋪展。
近悅遠來,凝心聚力,激活新質生產力“內生動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創新的發起者,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也是科技競爭的核心。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增強創新第一動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結合起來,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實干精神的高層次人才。山東是人口大省、工業大省,更是勞動力大省、技能人才大省,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總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山東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創新育人生態,厚植育人土壤,讓人才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為抓好人才引育管用“全鏈條”,山東不斷完善人才政策體系:高規格編制“十四五”科技人才發展規劃、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規劃,出臺加強新時代科技人才隊伍建設21項措施、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使用22項措施,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創業類人才項目股權投資細則,多項政策屬全國最優水平。
為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山東不遺余力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全力支持企業成為“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等方式,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齊魯大地正越來越成為有志之士干事創業的“熱土”和高層次創新人才的“聚集地”。
放眼齊魯大地,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被不斷激發,無數汩汩流出的“源頭活水”正匯入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江大河”。(作者:威海市委網信辦駐村干部 張曉凡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王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