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歷時5個月的“夢想星光 聲動威海”全民歌唱大賽落下帷幕。活動期間,相繼舉辦35場賽事,2.8萬多人參與選拔,2300多名選手同臺競技,線上線下同步直播觀看的人數達105萬人次。
“夢想星光 聲動威海”全民歌唱大賽引爆濱城,是一次成功的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案例,啟發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樣板關鍵要做到“三個創新”。
要創新參與形式,由“明星演”變為“百姓唱”,把舞臺交給群眾。以往有些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花大錢請明星,群眾就在臺下看場熱鬧,群眾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效果往往是一陣風。只有從“明星演”變成“百姓唱”,打破演職人員局限性,尊重群眾主體性,才能真正實現將百姓舞臺交給百姓演;只有這樣,才能吸納更多群體和個人主動參與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才能真正激發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的活力和生命力。“夢想星光 聲動威海”全民歌唱大賽就是將舞臺從專業藝術從業人員轉交給普羅大眾,參賽選手年齡最小的僅7歲,最大的74歲,范圍涵蓋了學生、教師、網絡紅人、外賣小哥、企業工人、社區居民、個體經營者等各行各業,活動中先后涌現出直播漲粉25萬的外賣小哥于曉剛、平均年齡72歲沒有專業基礎的“與海同歌”老年歌唱團,真正實現了“小老百姓”上大舞臺,為群眾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
要創新賽程設計,由“一場秀”變成“多元賽”,把舞臺送給群眾。從“一場秀”變成“多元賽”,豐富活動數量、形式,將百姓舞臺演給百姓看。群眾不能充分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往往不是因為沒有興趣,而是“沒有條件”。只有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活動數量、形式,才能避免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落入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境地,才能保證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與時俱進、不被時代所淘汰。“夢想星光 聲動威海”全民歌唱大賽就是將舞臺分散到高區的大街小巷,特例舉辦吸引山大、哈工大、威海職業學院等5所駐區高校超1萬學生的“高校專場”,在企業休息時間扎根園區舉辦吸引周邊40多家企業近百名職工參加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專場”,在海水浴場、歐樂坊、金海灘浴場等網紅景點和熱門景區舉辦吸引600多名外地來威游客的特色選拔,讓群眾性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到更多群眾。
要創新活動形式,由“自發性”變為“專業性”,讓舞臺迎合群眾。要將全民歌唱大賽融入“全民”,開展好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就要創新活動形式:從“專家評”變成“大家選”,引入非官方評選機制,將百姓舞臺交給百姓評。“夢想星光 聲動威海”全民歌唱大賽采取“專業評委+大眾評審+夢想星光觀察團”共同評選的形式,邀請國內著名音樂家、知名教授學者、青年歌唱家等專業人士擔任專業評委,組織在文化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人員擔任大眾評審,整合媒體代表、各領域文藝工作者組建夢想星光觀察團,創新活動評選機制,讓群眾自己打分投票,讓群眾自己做主群眾文化活動,更好維護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的公平性、多元化,使得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真正反映民意、民需。
從“小而多”變成“大且精”,變革活動宣推機制,上大臺、登大報,將群眾性文化活動送進千家萬戶。“夢想星光 聲動威海”全民歌唱大賽在形式上采取線上線下聯動,依托威海市電視臺、威海公共文旅云、“我的威海”客戶端、“威海高新區發布”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通網上直播、投票等線上共享渠道,發布宣傳片、人物專訪有效擴大賽事影響力,大賽共發布宣傳新聞稿件100多篇,平均每場比賽網上點播量超3萬人次,活動精彩剪輯在中央電視臺客戶端“央視頻”和山東省電視臺播出。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擴大宣傳效果,吸引更多群眾知曉、參與到公共文化互動中,更好推動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唱響、走遠,使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