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著力破解村莊規模小、資源散、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威海市臨港區蔄山鎮黨委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根據鎮域特性,在道頭片區和山馬片區,探索“跨村聯建”模式,各自通過村黨組織融合,引領服務融合、發展融合和治理融合,進一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村村共贏新路子。
道頭片區:怎么建?“一統六抓”抱團取暖
“遇到心臟驟停的情況,我們需要首先判斷患者是否意識喪失,觀察患者是否呼吸停止……”近日,一場“救在你身邊”紅十字應急救護知識進鄉村活動舉行,為蔄山鎮道頭片區的村干部和村民上了一堂生動而實用的急救知識培訓課。
活動現場,來自威海市紅十字博眾應急救護服務中心救護師資為大家講解心肺復蘇相關知識,并對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況進行了救治普及,尤其對如何有效地利用“黃金救命時間”正確施救作了詳細講解,重點介紹了救護概論、心肺復蘇等多種急救知識。通過將最實用的急救知識技送到家門口,道頭片區讓村民們遇到危急生命的時候多一些急救辦法,帶來生命希望。
在道頭片區,舉辦這樣便民的活動,不是頭一次。
道頭片區緊抓便民服務,打造便民“生活圈”,立足聯建工作實際和黨員群眾需求,對東道頭村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建設1處集民主議事、黨員活動、文化娛樂、便民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片區綜合服務陣地,實行民生事項“一站服務”“一門辦理”,打造服務村民的“5分鐘便利生活圈”。同時,引進威海紅帆鄉村振興項目——“一米·陽光”鄉村多元化賦能服務項目,定期舉辦片區“村晚”、趣味運動會、歌詠比賽、理論宣講等文化服務活動,豐富片區群眾文化生活,倡樹新時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助力鄉村振興。
打造便民“生活圈”,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只是道頭片區積極探索推進村黨組織跨村聯建的縮影。由東道頭村、溝道頭村、臺道頭村、西道頭村組成的道頭片區,著力構建起“以黨建為統領,抓隊伍建設、抓產業發展、抓美麗鄉村、抓便民服務、抓文明新風、抓網格治理”的“一統六抓”工作格局,有效增強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壯大特色產業規模、優化生產生活環境、提高鄉村振興成效。
“我們還圍繞片區外來人口多、交通便利等發展實際,搶抓產業發展,下好致富‘一盤棋’。” 道頭片區黨總支書記黃鑫表示。道頭片區通過建成全市首家由村集體控股的人力資源綜合性服務公司,組織“家門口”小型就業供需見面會等活動,探索打造零工市場,解決勞動力務工增收問題和鎮域企業招工難題,將就業服務送到片區村民身邊,為城郊村發展蹚出一條致富新路。與此同時,規范發展民房租賃,整合各聯建村空置房屋資源,將空置房屋對外出租,解決外來人員居住難題的同時,增加村民財產性收入,推動村集體經濟從短線“輸血”變長遠“造血”。
山馬片區:怎么富? 走出“以強帶弱”新路子
走進位于山馬于村的西瓜實驗種植基地,今年最早一茬的西瓜已快速拖蔓,陽光下尚未成熟的小西瓜如綠寶石般點綴其間,溫暖濕潤的空氣夾雜著淡淡的西瓜香味撲面而來。
“這是我們山馬片區投資20萬元,建造的兩座占地10畝的西瓜種植大棚,主要用于種植錯開時間差、打價格戰的頭茬西瓜,提高村民收入。” 山馬片區黨總支書記李廣瑞說。
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土壤優勢,從上世紀70年代,山馬片區就走上西瓜規模化種植之路,形成了以山馬于村、山馬劉村為核心,輻射聯結山馬鄒村、山馬程村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培育出肉質清脆,瓤沙甘甜,口感與顏值共存的特色“山馬西瓜”。
在此基礎上,山馬片區采取“支部聯建,以強帶弱”模式,充分發揮山馬劉村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范創建村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以組織共建推動產業共創、人才共育、治理共抓,有效增強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推動鄉村振興提質增效全面升級。
“我們還主動激發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員大會聯開’‘主題黨日聯過’‘黨課聯上聯講’等方式,把黨員教育放在瓜田、活動開在瓜田、服務落在瓜田,推動聯建村黨支部優勢互補、強弱搭配,共同提升聯建村黨支部建設水平。” 李廣瑞說。
現如今,在山馬片區,西瓜品種統一引進,加入“三品一標”認證和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增強產品多元化;西瓜品質統一把關,定期邀請專家人才田間授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持續提升農民種植技術,培育一批“西瓜專家”,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確保產品質量;西瓜品牌統一打造,將農業品牌與節會經濟等有機結合,聯絡高校設計開發“蔄意”手工藝衍生品,邀請主播走進田間銷售,深入擦亮山馬西瓜甜蜜產業品牌;西瓜銷售統一牽頭,與家家悅連鎖超市等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持續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無縫”銷售,促進片區產業訂單化、規模化發展,每年帶動400余名村民收入增收2萬元。“串珠成線、連線成片、全域推進、輻射周邊”的鄉村振興新局面正在山馬片區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