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成型、切裁、包裝……5月15日上午,威海中玻偌大的浮法玻璃四線生產車間內,智能化機械臂運轉忙碌,工人卻寥寥無幾,一張張平整清澈的綠玻璃正有條不紊地“跑”出來。
近日,投資近1.2億元改造升級的浮法玻璃四線進入試運行,威海中玻基地內三條生產線全部完成設備升級和技術改造,企業智能化、綠色化生產基本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浮法玻璃擁有高檔建筑、幕墻領域等多種應用場景。浮法玻璃四線車間主任王其濤介紹,這款按照客戶需求定制的F綠玻璃或將安裝到汽車上。除了該車間生產的浮法玻璃和陽光控制鍍膜玻璃有著節能環保的特點,玻璃本身的生產過程也踐行著綠色低碳的理念。
“我們持續優化工藝,以降低單位能耗,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設計、研發、制造等生產運營的每個環節。”王其濤說,此生產線單位產品能耗由13.13千克標煤/重箱降低到11.94千克標煤/重箱。
從設計環節著手,威海中玻就升級設備降低能耗。浮法玻璃四線采用紅外高輻射節能涂料、新型梯度保溫技術和雙排鼓泡熔化技術,相比技術改造升級前,年可減少能源消耗近4000噸標準煤。玻璃燒制過程也引入“綠色能源”,企業因地制宜開發光熱發電,推進余熱綜合利用項目,安裝余熱發電設備,回收煙氣中的熱量進行發電。
“浮法玻璃生產工藝具有連續、不間斷的特點。一條生產線一旦點火投產,就要24小時生產不停,所以必須進行數字化改革,實現智能化生產。”王其濤說。
王其濤還演示了如今的水包降溫工序。只見自動化軌道梁上,吊掛了生產所需的水包,到達指定時間時,水包可投擲至窯爐內。“而在過去,窯爐降溫則需要人工搬運水包,進行投擲,費時費力。”王其濤說,類似的智能化改造在整條生產線共有20多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生產班組也由過去的6人減少至4人。
據介紹,浮法玻璃四線建成達產后,年產330萬重箱,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威海中玻總經理趙奇勇表示,作為一個傳統制造領域起家的企業,威海中玻將搶抓“雙碳”機遇,瞄準市場高端化、差異化、定制化需求,由生產單一建筑玻璃向生產汽車玻璃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