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豐是山東上善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叉車工,前不久一則好消息傳來,他榮獲了“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別看他已50多歲,干起活來卻毫不含糊,搬運、上垛、碼包樣樣精通,還練就一手駕駛絕活,成為公司的“叉車狀元”。
“誠信、奉獻、優質、創新”是王永豐的人生信條,他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工匠精神,用勞動和奮斗書寫人生新篇章。
“門外漢”13年練成“叉車王”
怎么確定叉車角度保證貨物安全?貨物怎么樣擺放才能整齊?叉著貨物上坡下坡怎么保證貨物平衡?這些事情,在王永豐手里都能干得一絲不茍。
誰能想到,公司的“叉車狀元”13年前竟是個“門外漢”。山東上善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蘆薈飲料、果蔬罐頭等,王永豐于公司起步階段入職,起初干的都是跟生產有關的工作。隨著產品出口量越來越大,公司急需一批叉車司機,王永豐主動報名。
為盡快掌握叉車技術,他把業余時間都花在練習上。“那時候我搶著干,因為多干才能多練。為了提高水平,一天怎么也得練上五六個小時。”王永豐回憶。
拉操作桿,打方向;前進,倒退;叉起,放下……王永豐左手緊握方向盤,右手放在變速箱操縱桿或多路控制閥手柄上,熟練地控制叉車。開叉車的前幾年,王永豐常常遇到叉不了、叉不穩的難題,但他深知只有勤練才能生巧。
經過多年努力,笨重的叉車在王永豐手里變得異常靈活,他因此獲得“山東省新時代崗位建功勞動競賽標兵”稱號。
勇于創新成就發明創造“全能王”
王永豐是個有心人。工作中,他發現,有些設備、工藝、流程不盡合理,導致一線工人的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他開始將眼光瞄準技術改造與革新上。
簡易雨棚就是王永豐的“小發明”。“這個位置發貨較多,一遇到下雨天,就會影響產品出入庫。對此,我用鋼絲繩來連接,搭了雨棚,一到下雨天,按下遙控,雨布即可自動開啟,花費不到5000元。”王永豐說。
不僅如此,王永豐自創花式綁帶捆綁最上層的方法,解決了貨物運輸中易倒塌難題,每年給公司節省130余萬元開支;在倉庫門口設計鐵網交叉鋪設,有效清除輪胎塵土,避免叉車污染產品存放環境;發明制作便攜式挖掘小農具,使人工挖土種植和農苗覆土的工作效率提高8—10倍,節約人力成本近200萬元……
王永豐帶領團隊在生產工藝、設備改造、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成本,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王永豐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2018年以來,他先后進行蘆薈削皮定位、果蔬擠壓裝置、快速起瓶器等8項基礎設備改良,申請了5項實用新型發明,工作效率提高23%,直接和間接節約生產成本13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