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生機勃發,村居環境優美宜居,鄉風鄉情淳厚樸實,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行走在臨港區蔄山鎮田野間,處處可見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涌動著歡笑與希望,一幅產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圖景漸次展開。
今年以來,臨港區蔄山鎮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黨建引領,做實跨村聯建聚合力;堅持產業為王,延鏈補鏈強鏈增動力;立足共富共美,振興成果“可感”更“可及”,奮力推動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落地見效。
產業為王 做優做強特色現代農業
眼下,正值茶園田間管理時節,在上善堂現代農業觀光產業園的有機智慧茶棚里,工人們忙著養護福鼎白茶、蒙山9號等茶樹植株,這標志著上善堂成功實現“南茶北引”。
這里150畝茶棚滿是“科技范兒”,更是山東省首個持續性茶園數字化技術研究平臺、北方茶葉樹種資源示范基地。“茶樹種植過程中采用無人機遙感、葉綠素熒光成像等,構建茶樹信息采集平臺,借助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茶樹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管理,讓茶的品質更好。”威海上善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峰說。
有機智慧茶棚只是上善堂科技生態循環項目中的一部分,今年上善堂充分利用131個農光互補大棚及新建的現代化農業大棚,進一步構建多元發展、三產融合的有機農產品產業鏈,建成農光互補有機農業種植示范基地。
目前,上善堂已取得不老莓、桑葚、茶葉等29種果蔬有機產品認證,通過會員制銷售等方式,大幅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惠及周邊20個村集體增收。
臨港區蔄山鎮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讓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致富路。
以城帶鄉 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回村找工作”,這個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威海有道人力資源公司卻不新鮮。
臨港區充分發揮工業優勢,積極探索工業反哺農業、城鎮帶動農村、城鄉互助融合的聯建共富模式,重點規劃了道頭片區村企聯建工作布局,實現以村促企、以企帶村,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蹚出黨建引領鄉村共同富裕之路。
“今年,為解決片區農業發展受限問題,道頭片區黨總支依托片區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蔄山鎮工業區用工實際情況,成立人力資源公司,主要圍繞保潔、保安、綠化、操作工等崗位進行勞務輸出,盤活現有閑置資源,開展房屋租賃等業務。”蔄山鎮道頭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發布就業信息300余條、帶動就業100余人,登記房屋300余棟、對外出租20余棟,租戶人均年增收達1萬元、村集體年增收5萬元,有效實現跨村一體聯動發展。
依托鎮域發達的工商業態,探索打造了共富工坊。道頭片區黨總支盤活片區閑置商品房,招引線圈、魚鉤、電子元件加工工坊進駐,帶動50余名農村老年人、低收入農戶在“家門口”就業,真正讓片區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臨港區蔄山鎮將在基礎設施配套、優化美化提升上見成效,在農旅項目運營模式上創出特色,在產業發展上開拓思路,奮力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建設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