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臨港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處處洋溢著新春的氣息。在這個充滿溫情與希望的時刻,臨港區推出“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深入基層一線,將鏡頭對準臨港區的每一個角落,記錄下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捕捉村民們喜慶的笑臉,聆聽孩子們純真的歡笑,用鏡頭捕捉那些最真摯的情感,用文字記錄那些最動人的故事,展現臨港人民歡度新春的多樣風采,共同迎接一個充滿希望與夢想的新春佳節。
1月21日凌晨5點,天蒙蒙亮,臨港區汪疃花餑餑面食技藝協會技師周海寧早早來到于日芬花餑餑培訓學校,將親手捏制的花餑餑打包、裝箱、摞齊,等待著送上物流車,發往全國各地。
尋年味,迎新春。在威海的過年習俗中,過年蒸餑餑,寓意著蒸蒸日上,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是這位“90后”姑娘從母親于日芬手中接過花餑餑事業的第十個年頭。新春佳節一到,周海寧的花餑餑便成了“搶手貨”,店內更是一派繁忙景象。
揉面、發面、塑形、發酵、蒸制、包裝、發貨……一進入臘月,周海寧帶領10多名村民撐起了傳遞獨特年味記憶的甜蜜產業。
7點不到,第一籠花餑餑出爐,一時間,制作間內麥香四溢、霧氣縈繞,迷住了大家的視線,待再次看清時,便是一個個胖乎乎、白嫩嫩的“福祿”花餑餑呈現在眼前。
“花餑餑用料真、口味好,看到熱氣騰騰的花餑餑,聞到了濃濃年味兒,也找回了兒時的感覺。”踏著香氣、上門選購的“回頭客”宋潔說。
這邊,餑餑飄香入心“甜”;另一旁,手指翻飛花樣多。周海寧與顧客搭著話,手上一刻不停的忙碌著,只見發酵好的面團在她手指間飛舞,使用筷子、剪刀、木梳等用具為其塑形,通過揉、搓、搟、剪、切、捏等多道工序和手法,“新年限定”的白蛇、青蛇,“節日花樣”福袋、葫蘆、壽桃,“上新款”無糖麩皮饅頭……一個個惟妙惟肖、討人歡喜的花餑餑躍然而出,周海寧將樸素的饅頭做出了新花樣,深受各個年齡段的顧客喜愛。
“為迎接蛇年的到來,我們在制作傳統花餑餑的基礎上,還精心設計制作了多款帶有‘蛇’元素的花餑餑。”周海寧介紹,其中,特別設計的“靈蛇獻瑞”,不僅圖案精美,而且巧妙地將“新年快樂、蛇年大吉”的祝福語融入其中,體現了節日的喜慶氛圍。
從早上5點忙活到晚上10點,一屜6個,一鍋8屜,一天30余鍋,整個銷售旺季蒸下來,超6萬個花餑餑“飛入”百姓家迎新春。
“除了門店提貨外,我們還開通了微信銷售渠道,遠在北京、河北的顧客都能吃上我們的花餑餑,回憶家鄉的年味兒了!”周海寧笑著說,春節期間訂單火爆,銷量直線上升,他們一直在加班加點趕工。
花餑餑是食物,是藝術品,也凝聚著中國人的情感。在臨港區,周海寧的花餑餑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張名片。新春期間,她的店門口總是門庭若市,前來購買花餑餑的顧客絡繹不絕。大家都想在新春之際,用這份“舌尖上”的美味慶祝新年的到來。
花餑餑的熱銷,也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增收。周海寧聘請的10多名村民在幫忙制作花餑餑的過程中,人均實現增收近萬元。大家在一起忙碌著,歡聲笑語中充滿了對新春的期盼與對生活的熱愛。
春節團聚之時,花餑餑上桌,親友在側,年味兒在此刻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