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正值北方小年,上午9點,山東省威海市群眾藝術館內人頭攢動。伴隨著激昂的鼓點和歡快的音樂,舞獅隊伍在舞臺上翻騰跳躍,“2025幸福威海賀年會暨非遺過大年活動”就此拉開帷幕。在館內拾級而上,市民們可以和京劇人物合照、收到“新鮮出爐”的春聯、觀看民族表演,而最熱鬧的地方當數二樓的非遺市集。
文登柳編、“老烏貨”制陶、打鐵豆腐,一個個攤位上展示著威海當地的非遺技藝。其中一個攤位吸引不少孩子駐足,戴著醒獅帽子的小蛇、圓滾滾的小豬、活靈活現的金魚,這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都有個共同的名字——花餑餑!
過大年,蒸餑餑,是膠東人民的傳統習俗,樣式喜慶、熱氣騰騰的花餑餑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紅紅火火。非遺市集上的這些純手工非遺美食,出自威;G餑共富工坊面點師的巧手。
將面團搓成光滑球形,在頂端部位用兩根小拇指挑出九個洞,再插入九片紅棗肉,一個白白胖胖的棗餑餑就完成了造型工作……在位于臨港區汪疃鎮的“鹿鳴蘋野”清廉片區花餑餑共富工坊內,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于日芬和她的徒弟們正在趕制蛇年年貨訂單!
“臘月以來太忙了,我們每天都要用掉40多袋面粉,我身后貨架上這些成品都是客戶早就訂好的。”在與記者交談的同時,于日芬手上翻飛的動作不停。這雙鼓搗了半輩子面食的手有些粗糙,但面團在她手上變得異常“聽話”,不一會兒就搖身一變成了福袋、刺猬、醒獅等模樣。
綠色來自菠菜,紅色來自甜菜根,粉紅色來自火龍果,黃色來自南瓜,這家工坊內的花餑餑都用天然果蔬汁調色。除了蛇年限定的蛇形餑餑外,最受威海當地人歡迎的是金魚、鯉魚等魚類造型。“魚代表著年年有余,象征吉祥和富貴。而且我們沿海地區的人們多以捕魚為生,因此對魚也有種特殊的情感。”于日芬說。
在花餑餑共富工坊接到的年貨訂單中,“中式蛋糕”占比最高。工坊面點師王愛霞介紹,“過年祭拜、給老人做壽、小孩生日、結婚等重要大事中,不少當地人都選擇造型豐富的多層花餑餑來替代西式蛋糕。純天然無添加的食材吃著更放心更健康,而且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一客一單,實現個性化定制。”
正如“共富”之名,工坊內的面點師們都是附近村莊的村民。每當接到訂單,于日芬在微信群里發布用工需求,有手藝有閑暇的村民主動報名,每小時15元的工資讓他們在農閑時也增加了一份收入。
鄉村振興路上“廉”味濃,臨港區紀檢監察工委推動搭建鎮級花餑餑技藝協會、片區花餑餑共富工坊、村居愛心助農直播間等一批惠民安農平臺,帶動周邊群眾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威海市紀委監委深挖本土文化中的清廉內涵,在群眾藝術館內舉辦“‘非遺·文物’里的清廉”專題展,以廉潤心,讓花餑餑變成致富增收的“金餑餑”。
“中華面點非遺傳承,白白胖胖蒸蒸日上。”這是貼在汪疃花餑餑培訓學校大門上的春聯。這家培訓學校每年培訓60多場次,學員來自大江南北,其中大多數是大學生和“00后”。他們在學成之后,或扎根當地,或向外推廣。如今,在新疆、廣東、福建等地也能聞到花餑餑的面香。
對于年輕力量的加入,于日芬很欣慰。“年輕人創意更多,我的徒弟們能做出玫瑰、花籃、動漫形象等新造型,讓這門老手藝煥發新生機。我們希望花餑餑能給大家帶來更甜蜜幸福的濃濃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