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4日訊 在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浪潮下,威海臨港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通過智能裝備升級、全鏈條數字化改造,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智動力”。
“應該說它根底部確實是冒出來的分支非常多,分支非常多。我覺得將來也是一個問題,主要是這個比例可能……”正值春耕時節,在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組培實驗室內,一排排透明培養瓶中,青翠的蘋果幼苗們競相生長,威海臨港區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的專家們正在對這些脫毒種苗進行技術指導。
“傳統苗木培育比較困難,有時一批苗木的成活率還不足80%。自從專家服務團定期對我們進行上門指導之后,我們苗木的成活率從傳統的91%提到96%,定植第二年畝產量能夠達到3000斤,較之前增產2000斤以上。”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研發經理高常燕說道。
解決完存活率問題,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又把目光轉向了新品種的研發,最近,他們培育的蘋果砧木新品種M200有了新突破,櫻聚瓦也因此成為國內唯一品種版權的所有者。
“M200的優勢是抗重茬,它的整個產量會比M9還要高20%-30%。目前我們公司年產成品苗木100萬株、砧木苗木200萬株,可銷往全國30多個地區,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威海櫻聚瓦苗木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王仙林說道。
威海臨港區以技術研發為核心驅動,通過智能化裝備升級與全鏈條數字化改造,推動設施農業高效發展。走進威海鴻樹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櫻桃大棚,一顆顆飽滿誘人的櫻桃掛滿枝頭,長勢喜人。依托于水肥一體化中控系統、霧化系統和溫濕度自動化調控等智能系統,櫻桃的成熟期能夠從正月一直持續到7月份。
“我們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完全控制21個大棚,完全智能化控制澆水、灌溉,實時調控大棚的溫度,使我們的櫻桃實現梯次生產,保證成熟一批、上市一批,有效提升20%的年產量,節省了70%的人工成本,我們大棚每年能增加20%的收益。”威海鴻樹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金說道。
近年來,威海臨港區堅定“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示范引領”的目標,加快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銷售等各環節,構建"物聯網+云平臺+產業應用"的智慧農業體系,目前,臨港區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14家,建成數字化示范基地4個,研發投入強度逐年提升,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有“智”更有“質”。
“下一步,臨港區將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圍繞特色產業鏈條延伸、種養模式改進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同時,深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全鏈條精準化、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威海臨港區社會事業局農業農村科副科長杜軍輝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