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港區,一片藍莓種植基地正悄然書寫著現代農業的新篇章。3月26日,走進位于汪疃鎮的上善堂基質藍莓種植基地,23座白色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藍莓樹郁郁蔥蔥,紫黑色的果實綴滿枝頭。作為臨港區首家嘗試基質栽培技術的藍莓基地,這里的每一顆果實都凝結著科技的力量與新農人的智慧。
“基質栽培讓藍莓種植不再‘靠天吃飯’。”威海上善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善堂基質藍莓基地負責人高勇站在大棚中,指尖輕捻著基質說道。
這位“80后”新農人,碩士畢業后,深耕藍莓產業十年,2023年,高勇帶著“從0開始”的勇氣加入上善堂,在這里,開辟了基質藍莓種植的“新賽道”。
上善堂基質藍莓種植基地采用先進的基質栽培技術,以椰糠、珍珠巖等配比的基質取代傳統土壤,不僅擺脫了土壤酸堿度的限制,還大幅提升了藍莓的生長效率。
與此同時,更新換代的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精準灌溉與養分供給,確保每一株藍莓都能獲得最佳的生長條件;新購入的自動控溫設備可實時調節棚內溫度,配合光照傳感器,為藍莓營造出最適宜的環境。基地還引入了物聯網技術,通過手機APP即可遠程監控大棚內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等參數,實現智能化管理。
“這些科技手段讓藍莓種植更加標準化、精細化,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實現了1人管理6個大棚的高效生產。”高勇介紹,現如今,藍莓基地畝產穩定在800公斤左右,總產量達20噸,較傳統種植效率提升近五成。
科技創新背后,是一群“新農人”的破局之路。威海上善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峰坦言,人才是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像高勇一樣的“新農人”在上善堂有20余位。以藍莓為例,過去,上善堂最初并無藍莓種植經驗,高勇帶領技術團隊常與果蔬種植專家跨界探討,將無土栽培理論技術應用到藍莓上,這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據張春峰介紹,上善堂作為全省少有的果蔬品類多元的全產業鏈企業,還積極與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高校,山東省農科院等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不僅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落地,還能及時為上善堂的果蔬“把脈問診”,提供專業的種植技術。
“科技范兒”十足的藍莓也吸引著周邊游客前來采摘。每逢節假日、周末,在開放采摘的大棚內,游客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正值1月至5月的盛果期,節假日單日接待量超50人次,不少家庭專程從市區驅車前來。“現摘的藍莓格外清甜!”游客張女士捧著果籃感嘆。
基地同步開通同城鎖鮮配送與冷鏈全國直發,線上銷售依托短視頻平臺持續發力。“自媒體時代,一顆藍莓能‘走’得更遠。”高勇團隊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發布的采摘實景、種植科普等內容,單條播放量最高突破10萬次,訂單從威海輻射至北京、上海等地,年銷售額超千萬元。
眼下,高勇正籌劃擴建大棚規模,并引入新品種試種。“三年內打造威海標準化藍莓基地”的目標已實現大半,但他更期待推動行業變革:“現代農業需要更多年輕人帶著知識返鄉,讓土地長出‘科技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