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守空幃暗長嘆,芳心寂寞有誰憐......”南海新區萬家口村京劇社一如往常響起悠揚動人的唱腔,演員們一招一式盡顯功底,文武場中的樂器相互配合,為表演錦上添花,“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場面讓票友們過足了戲癮。
萬家口村是有名的“戲窩子村”,戲曲文化在這里已盛行了150多年。為了更好地保留并傳承好戲曲文化,為居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南海新區將萬家口村原來的浴池改建為票房,打造成集排練、演出、戲迷交流、京劇文化于一體的京劇社。
栽得梧桐樹,自有鳳來棲。專業的票房建好后,十里八村的京劇愛好者也往這里聚集。京劇社從一人獨攬吹拉彈唱發展至20余名演員各顯神通,一方舞臺生旦凈丑樣樣俱全。“每周二我們村就格外熱鬧,平時誰家聽戲的癮上來了,還會催著我們趕快開演。有這個戲臺讓好唱的有了地方展示,也讓愛戲的過了把癮。”萬家口村京劇社社長于金平介紹說,過去,票友們“打游擊”聽戲,總覺得不盡興,現在有了各種設施一應俱全的專業京劇社,戲臺子穩了,居民也過足了戲癮。
“我是這里的常客,有時候還會點戲,每次演出都很精彩,戲臺子也都很專業,在家門口聽戲的感覺就是不一樣。”萬家口村的村民于安寧通過京劇社結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票友。眼下,萬家口村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少人慕名而來,于金平也帶著戲班子到各村演出,唱出特色“村晚”,扮靚居民的文化生活。
萬家口村京劇社是南海新區加強陣地建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縮影。在東浪暖村鄉村記憶博物館,居民時常三五結伴在博物館里回憶過去的日子,細品紅色歷史印記和膠東民俗風情。“博物館里都是記憶,這里可以增加我們對家鄉的了解,加深鄉土情,有時候我還會邀請朋友來這里走一走,感受我們村的歷史。”走到村史館時,居民高勝卿看著泛黃的老照片、陳舊的老物件為之動容。居民對博物館有著說不完的情誼,場館內設置的戲臺、宣傳長廊、手工藝工坊等功能性場所,也為游客帶來了別樣體驗。
在蔚藍水岸小區內的鄉村書房,各類書籍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成人閱讀區、兒童閱讀室、黨史學習室分類明確,每周一次的閱讀分享會讓書房得到充分利用。“自從有了這個書房,平時有時間我就會來這充電學習,眼界也跟著開闊了不少。”像潘洪杰這樣樂在其中的居民不在少數,南海新區以書房為引打造居民的“精神糧倉”,升級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已建成南海文化藝術館、城市書房、鄉村書房、農家書屋等多處公共文化設施,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到家門口文化紅利。
依托各類陣地,一項項文化活動熱鬧起來,一家家鄉村書房建立提升,一座座文化場所亮了起來,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涵養了文明鄉風,塑造著鄉村的文明新風貌。下一步,南海新區將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聚合各方力量,激發振興活力,強化文化賦能,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